心懷戒尺知自律
發布于:2020-06-22 06:06作者:吳宇軒閱讀量:6304
被譽為元代百科全書式的通儒許衡博學多才,曾和郭守敬一起編定《授時歷》,關于他,有一個“不食無主之梨”的故事。一年盛夏,許衡為避戰亂路經河陽,由于長途跋涉,加之天氣炎熱,所有人都感到饑渴難耐。這時,有人突然發現路邊剛好有一棵梨樹,人們爭相摘梨解渴,許衡卻端坐樹下。眾人覺得奇怪,有人便問許衡:“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?”許衡回答道:“那梨樹不是我的,我怎么能去摘梨呢?”那人又說:“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,何必介意呢?”許衡正色道:“梨樹無主,人心也無主嗎?”即便口渴難耐,也不食無主之梨,一只小小的梨子,足以看出許衡的自律。
“律”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,字形像是手拿著筆書寫行文,以示頒布的樣子,可見,律從造字之初就被賦予了法律、律令的含義?!墩f文解字》中說:“律,均布也。”何謂均布?段玉裁在《說文解字注》中解釋說:“律者,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,故曰均布也。”律的本義便是規則、律令,用以規范人的行為舉止,后來逐漸引申出約束、規范之義。
自律一詞實際上是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用法,即“律自”,意為規范、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。它最早見于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,其中說:“夏四月己丑,孔丘卒。公誄之曰:‘嗚呼哀哉!尼父。無自律?!碑斂鬃邮攀篮?,魯哀公感嘆:“失去了孔子,就失去了律己的榜樣。”自此之后,自律一詞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用法,用來指人們在不受外部約束的情況下,仍能約束自身行為,堅守正道。
“觀操守在利害時”,面對風險誘惑時能守正自持,可謂自律。清代有個叫葉存仁的官員,從政30余年,嚴于律己,從不茍取。離任河南巡撫時,在僚屬的再三要求下,葉存仁答應他們為自己送行。到了送行那天,僚屬卻遲遲沒來,直到夜深人靜,才遠遠地劃來一葉扁舟,船上是葉存仁的僚屬和贈予他的臨別禮物。僚屬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禮物,是怕人看到后嚼舌根,為了避人耳目,特地深夜相送。葉存仁嚴詞拒絕,還賦詩一首相贈:“月白風清夜半時,扁舟相送故遲遲。感君情重還君贈,不畏人知畏己知?!鼻辶芏Y并非是做樣子給旁人看,而是將廉潔為官、正道直行視作自己和良心的一個約定,“不畏人知畏己知”的內心剖白正展現出葉存仁嚴于律己的高尚品質。
“志之難也,不在勝人,在自勝”,外部的監督約束固然重要,內在的清心自守更為可貴。只有將自律作為心中的一把尺,方能心不妄動、行不逾矩。蘇軾面對著江上的清風明月,曾寫出“且夫天地之間,物各有主,茍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”的千古名句,既道出清介為官的志向,更蘊含廉潔自律的智慧,值得今人細細體悟,踐之于行。
越是誘惑面前越需要自律,越是是非關口越考驗定力,對為官從政者來說,一旦開了貪欲的口子、丟了自律的防線,腐敗風險就會近在咫尺。面對外界的誘惑挑戰,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做到嚴于律己,穩得住心、沉得住氣,將自律作為人生的必修課,守護好自己的精神家園。